快捷导航

简单介绍滇红茶制作方式

[复制链接]
查看: 122|回复: 0
发表于 2023-2-14 14: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滇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相信对于红茶有研究和了解的人们,对于特级滇红茶是比较了解的,这种红茶的口感和味道是滇红茶中最佳的,因此价格也是最贵的,那是怎么制作的大家了解吗?相关的介绍如下!

滇红茶采摘工艺

滇红茶采制时期不同,其品质具有季节性变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条索肥硕,身骨重实,净度好,叶底嫩匀。夏茶正值雨季,芽叶生长快,节间长,虽芽毫显露,但净度较低,叶底稍显硬、杂。秋茶正处干凉季节,茶树生长代谢作用转弱,成茶身骨轻,净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滇红工夫茸毫显露为其品质特点之一。其毫色可分淡黄、菊黄、金黄等类。风庆、云县、昌宁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菊黄,勐海、临沧双江、景洪普文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金黄。同一茶园春季采制的一般毫色较浅,多呈淡黄,夏茶毫色多呈菊黄,唯秋茶多呈金黄色。

滇红茶制作工艺

1、萎凋

萎凋,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均匀摊放,适度促进鲜叶酶的活性,内含物质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散发部分水分,使茎、叶萎蔫,色泽暗绿,青草气散尽的做法。

萎凋的方法有三种:自然萎凋、日光萎凋和凋槽萎凋。自然萎凋就是把鲜茶叶均匀地摊放在竹帘或竹筛上,放置在空气流通,阴凉干燥的地方,进行萎凋。日光萎凋就是将鲜叶放置在阳光下,利用日晒或高温,将茶叶凋零;凋槽萎凋就是将鲜叶放置于凋槽,进行萎凋。萎凋是滇红茶制作的第一道工序。经过萎凋的茶叶,会适当蒸发水分,叶片变得柔软,韧性增强,便于接下来的制作。萎凋的过程会使茶叶中的青草味减少或消失,使茶叶的清香更加突出,这也是滇红茶馥郁香气的重要来源。

2、揉捻

揉捻是制作滇红茶塑性的一道工序,通过揉捻,使茶叶形成紧结弯曲的外形,并对茶叶的内质有所改善。

揉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热揉,另一种为冷揉。热揉是指杀青叶不经过摊凉趁热揉捻;冷揉则是指杀青叶出锅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摊凉使叶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的揉捻。滇红茶的揉捻目的,与绿茶相同,在揉捻过程中塑性,而由于叶片细胞被破坏,使其色香味更浓,利于后续的发酵的工序。

3、发酵

发酵指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发酵是滇红茶制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独特阶段。茶叶经过发酵,色泽会由暗绿变红,形成滇红茶“红叶红汤”的特点。滇红茶是全发酵的茶叶,其在揉捻的作用下,组织细胞膜结构遭受破坏,透性会增大,使多酚类物质更能与氧化酶接触,而在酶促作用下,茶叶会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发生化学反应,使茶叶产生了红变,形成滇红茶独有的色香味。滇红茶冲泡后,呈现红亮透彻的色泽,香气具有非常高远的花蜜香,滋味醇厚,非常独特。

4、干燥

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茶叶中的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干燥工序的目的有三:利用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停止茶叶的继续发酵;蒸发水分,使茶叶缩小体积,方便固定外形,保持干度防止霉变;挥发大部分低沸点的青草气味,激化并保留高沸点芳香物质,获得红茶特有的甜香。

滇红茶价格多少

滇红其实滇红茶大约17元左右,中等的30元,高档的200元左右亦称“凤庆特级礼茶”、“滇红特级工夫红茶”,产于云南凤庆的工夫红茶,1958年研制。条索紧直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显露,乌黑油润。

云南滇红茶的特点

滇红的制作工程需要把鲜嫩的绿叶制成艳美的红茶,关键是红茶所含的茶黄素、茶红素的多寡,以含量高者为佳。云南滇红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茶叶的鲜嫩程度需要严格的把控,能够直接影响滇红的品质特征。由于鲜叶内含多酚类物质比其它茶树丰富,经过加工能产生较多的茶黄素、茶红素,加之咖啡碱、水浸出物等物质含量较高,最后所制成的红茶香高味浓。

滇红茶叶主要分为滇红工夫和滇红碎茶两种。

滇红功夫又称滇红条茶,主要特点是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叶底红匀嫩亮,富有刺激性,浸出物高达40%以上。滇红碎茶则成为滇红分级茶,外形均匀,色泽乌润,滋味浓烈,香气鲜醇,主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红碎茶中,又以“花碎橙毫”最著名,其色泽乌红光润,颗粒紧結重实,冲泡后汤色红亮,气味浓烈,富有刺激性,如加牛奶饮用最为合适。

滇红,独树一帜,众人之选。

滇红工夫茶,属大叶种类型的工夫茶,以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和香高味浓的品质独树一帜。茶叶条索肥实,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百茶志:茶友聚集地

  • 反馈建议:麻烦到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百茶志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