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铁观音茶的原产地主要包括哪些

[复制链接]
查看: 60|回复: 0
发表于 2023-2-14 14: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铁观音茶,产于福建安溪的铁观音,大家一定是十分熟悉了。作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安溪铁观音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受到众多茶客的推崇和喜爱。真正的茶客,对喝茶都是极有讲究的,因此,下面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铁观音茶的原产地主要包括哪些吧!

西坪安溪铁观音

西坪是安溪铁观音的起源地,此茶区选用纯碎现代型制作方法,所制作的安溪铁观音“观世音韵”显著,香味素雅,汤浓风韵足。

祥华安溪铁观音

祥华安溪铁观音颇负盛名,种植区山高雾浓,选用传统式的加工工艺,所制造的安溪铁观音茶口感正宗,味道甜润醇正,回甜力好。

感德安溪铁观音

感德镇,拥有我国铁观音第一镇的美誉,属内地区,海拔高度高,气侯与众不同。感德镇胜产的安溪铁观音,香味浓厚,汤色颜色相对性口味淡,口味独特,香中含酸。

龙涓安溪铁观音

龙涓安溪铁观音掘起于2007年,为安溪铁观音的“崭露头角”。该种植区的安溪铁观音兰花香显著,味道醇正,通道后茶气蕴蓄,回甜无限。

最好是铁观音原产地

铁观音味儿芳香浓香,是较为知名的一种荼叶,现阶段全国性安徽省、街边、永春等地均有制造铁观音,但是质量品质还是以铁观音的出产地福建安溪更为正宗。

铁观音茶原产地自然环境

安溪铁观音原产地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种植区海拔高度800-1500米,山川环绕着,层峦叠嶂连绵,森林覆盖率高达达70%,生态环境保护非常好,长期云雾缭绕弥漫着,属亚热带气候季风气候区,大西北有闽中高山为天然屏障,阻拦冬天干躁冷风侵蚀,西南临台湾海峡,在海洋性气候的危害下,平均无霜期将近292天,降雨量1700-1900mm,空气湿度78%上下;土壤层绝大多数为酸碱性红壤,土壤层浓厚,有机化合物含水量丰富多彩。

西坪南岩村是安溪铁观音的起源地,茶商制荼叶的茶质,选用纯碎现代型制作方法,因而茶质相对性确实、正宗,关键的个性特征:西坪铁观音其茶质特点关键有三层面:即汤浓韵明微香。“汤浓”指所煮茶汤呈橙黄色,颜色靓丽,饱和度较深;“韵明”指安溪铁观音独有的“观世音韵”显著,喝后口喉有开朗,“微香”则指相对而言,其汤味虽香但悠悠然不明显。据了解,西坪铁观音这般茶质特点,是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气侯等区位优势标准合适铁观音的生长发育。

铁观音茶研制时代

《清上明制茶法》载:“绿茶(即乌龙茶)发源:福建安溪劳动者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研制创造了绿茶,最先传到福建武夷山后传到台湾地区。”

铁观音因质量出色,香气与众不同,全国各地互相仿造,依次遍及闽南地区、福建武夷山、广东省、中国台湾等乌龙茶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国掀起“乌龙茶热”,乌龙茶红遍全球。江西省、浙江省、安徽省、湖南省、湖北省、广西省等一部分绿茶区竞相引入乌龙茶制做技术,开展“绿改乌”(即绿茶改革乌龙茶)。

我国乌龙茶有闽南地区、福建武夷山、广东省、中国台湾等4大种植区,以福建省产制历史最多,生产量数最多,质量最好,尤以安溪县铁观音和武夷山岩茶出名于全球。

铁观音茶名字来历

唐末宋初,有一位裴姓(俗称)得道高僧住在安溪县驷马山东省边圣泉岩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并教给乡民,乡民称茶为圣树。元丰六年(1083年),安溪县旱灾,找来普足高手求雨果验,父老乡亲留普足高手于清水岩,他建寺扩路恩德于乡民。他听闻圣茶的药力,很近千里到圣泉岩向乡民求教种茶和做茶,并栽种圣树。

一天,普足高手(清水祖师)更衣梵香后前去圣树准备摘茶,发现有漂亮的鳳凰正品铭红芽,没多久又有山羌(别名小黄鹿)来吃茶叶,他眼看此场景,十分感慨:“乾坤创造物,果然圣树”。清水祖师回寺做茶,用圣泉煮茶,他思忖:神鸟、灵兽、佛家弟子共享资源圣茶,天圣也。自此,天圣茶变成他为乡民看病之圣方。

清水祖师也将自身种茶及作茶的方法发送给乡民。南岩山下,一位隐退捕猎大将“乌龙茶”,因他进山摘茶追猎不经意创造摇青加工工艺及发酵加工工艺,作出的天圣茶香味更足,味更醇厚。父老乡亲向他学习,之后,用此加工工艺做的茶大家都叫乌龙茶。

王士让告假返乡访亲聚友,在南岩山下发现此茶。乾隆皇帝六年(1741年),王士让奉召赴京师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携茶所赠。方苞品后,自感为茶中佳品,遂转献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召见王士让询茶来处,王详说茶之来源,乾隆皇帝细观荼叶形近观世音脸重如铁,便赐名叫“铁观音”。

总结:安溪铁观音茶,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在其他区域也有分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百茶志:茶友聚集地

  • 反馈建议:麻烦到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百茶志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