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黄茶的味道好不好

[复制链接]
查看: 131|回复: 0
发表于 2023-2-14 14: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闷黄(heapingforyellowing):将杀青或揉捻或初烘后的鲜叶趁热堆积,便其在湿热作用下逐渐变黄的过程。”其本质是在高温、高含水量下,在制品的叶绿素降解,多酚类化合物进行非酶氧化,产生黄色物质,使产品干茶、茶汤和叶底表现出黄或黄褐的色泽特征,以及甘醇的滋味品质,具体的介绍如下!

黄茶的味道

黄茶色泽金黄光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黄汤黄叶”。茶叶嫩香清锐,茶汤杏黄明净,口味甘醇鲜爽,口有回甘,收敛性弱。

黄茶因品种和加工技术不同,形状有明显差别。如君山银针以形似针、芽头肥壮、满披毛的为好,芽瘦扁、毫少为差。蒙顶黄芽以条扁直、芽壮多毫为上,条弯曲、芽瘦少为差。鹿苑茶以条索紧结卷曲呈环形、显毫为佳,条松直、不显毫的为差。黄大茶以叶肥厚成条、梗长壮、梗叶相连为好,叶片状、梗细短、梗叶分离或梗断叶破为差。

评色泽比黄色的枯润、暗鲜等,以金黄色鲜润为优,色枯暗为差,评净度比梗、片、末及非茶类夹杂物含量。黄大茶干嗅香气以火功足有锅巴香为好,火功不足为次,有青闷气或粗青气为差。

黄茶的起源

一是茶树品种的芽叶自然发黄,叫黄茶。唐朝盛产“寿州黄芽”是自然发黄的茶芽,蒸制为团茶,不象现时霍山大化坪出产自然发黄的黄芽。如从品种说起,远在七世纪就有了。

二是,炒制过程中闷黄;从炒青绿茶演变而来的说起,则在公元1570年前后,由于炒青绿茶的实践,发觉杀青后或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于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产生新的认识,再去实践,就创造了黄茶。如黄芽是杀青后闷黄的;黄汤是揉捻后闷堆二三小时;黄大茶是初干后堆放20多天变黄的。

许次纾的《茶疏》说:“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县名,其实产霍山之大蜀山也。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是批评制茶技术不好,绿茶变成黄茶,因此,发现黄茶的制法。现时霍山黄大茶制法,正是如此。

黄大茶的制法是在十六世纪前,从绿茶发展而来的。如《明。会典》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这是四川晒青绿茶做色蒸压为边茶。做色重的变褐黑色,轻的变黄茶。

黄茶的制作要点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

黄茶有两类型:一类是茶树品种的芽叶自然发黄,叫黄茶。唐朝盛产“寿州黄芽”是自然发黄的茶芽,蒸制为团茶,不像现时霍山大化坪出产自然发黄的黄芽。如从品种说起,远在七世纪就有了。

另一类是炒制过程中闷黄。从炒青绿茶演变而来说起,则在公元1570年前后,由于炒青绿茶的实践,发觉杀青后或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产生新的认识,再去实践,就创造了黄茶。如黄芽是杀青后闷黄的;黄汤是揉捻后闷堆二三小时;黄大茶是初干后堆放20多天变黄的。

关于黄茶制作的记载

许次纾的《茶疏》说:“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县名,其实产霍山之大蜀山也。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是批评制茶技术不好,绿茶变成黄茶,因此发现黄茶的制法。现时霍山黄大茶制法,正是如此。

黄大茶的制法是在十六世纪前,从绿茶发展而来的。如《明·会典》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这是四川晒青绿茶做色蒸压为边茶。做色重的变褐黑色,轻的变黄茶。

喜欢黄茶,尤其是黄芽茶,就是因为黄茶的甘醇,既有绿茶的清新鲜爽,又有红茶的醇厚甜美,柔和宜人,润泽身心。而这正是闷黄工艺产生的独特口感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百茶志:茶友聚集地

  • 反馈建议:麻烦到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百茶志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