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舆情关注:“演唱会门票秒没,票务那儿大把”引关注

[复制链接]
查看: 9|回复: 0
发表于 2024-3-1 20: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来,多地的演出市场十分红火,不少歌手的演唱会门票几乎是开票后立即售罄。但不少人发现,自己拼手速怎么也抢不到的票,在一些票务工作人员手里,可以轻易加价买到,甚至可以跳过实名制、选座等限制。不少网友认为,所谓“票务”本质上就是新型“黄牛”,并质疑主办方大量放票给所谓“票务”,以哄抬票价,从中牟利。2月26日,法制日报撰文,报道“演唱会门票‘秒没’,票务那儿大把”现象,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图源:网络

一、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

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以2月26日4时至2月27日15时为周期,以“演唱会 票务”“演唱会 门票秒没”等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监测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2月26日10时,目前舆情热度有所回落。

图:舆情统计分析图

2月26日,@法制日报发布【演唱会门票“秒没”,“票务”那儿大把】文章。报道称,近日,多位歌手演唱会门票开售,基本都是“秒没”。不少网友在感叹演唱会门票难抢的同时,一批自称“票务”的账号在网络上涌现,宣称自己“手中有票,能接受价格的来”。这些所谓“票务”都并非官方售票平台,他们宣称自己绝非“黄牛”,货源来自官方,价位则是行业内的统一定价。一些热门演唱会门票,“票务”售价往往高出原价数倍。且与官方售票渠道不同的是,“票务”不仅可以提前售票,而且无视购买名额限制,还可以提前选座。

报道就“这些所谓的‘票务’究竟是不是‘黄牛’?”“如果其‘从官方拿票’属实,是否违法?”等问题展开调查。“演唱会门票秒没票务那儿大把”“演唱会70%的票卖给了票务公司”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7位,阅读量高达1.4亿,讨论量超6000。@光明网、@环球网、@澎湃新闻、@财经网、@凤凰周刊、@大河报、@大象新闻、@齐鲁壹点、@上观新闻、@封面新闻等媒体转发报道。当日,舆情实时传播量达到峰值,舆情实时传播量为1152条。

截至2024年2月27日,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4214条,微博9238条,客户端3028条,网站633条,视频394条,微信665条。从媒体渠道来看,微博和客户端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分别占比65%和21.3%。

二、网民评论

对与本次事件相关的“演唱会门票秒没票务那儿大把”“演唱会70%的票卖给了票务公司”等话题的相关网络评论汇总后发现:

图:网民评论分布图

一是,认为涉嫌倒卖门票的票务平台与黄牛无异,占比33.7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施个小疯:这些手握大量门票,高价倒卖、扰乱演唱会市场秩序的所谓“票务平台”才是最大的黄牛!

@何意昭:现在强实名制也只是打击利用软件抢票的散牛,其实最大的黄牛就是这些票务网站。正规渠道秒没,三方渠道明目张胆加价,都不知道这些所谓的“渠道票”是哪里来的。二是,认为应推动强实名等整治措施落到实处,占比30.6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走你200910:黄牛现在已经好几个身份了:开票时是代抢;抢完后就各种可以录信息、邀请函。想原价看个演唱会真的太难了,每次抢票都得看命,这几率感觉和中彩票差不多了,这样下去演唱会市场会被扰乱,消费者的权益也会被严重侵害,之前文旅部不是出台了包括强实名制在内的一系列整治措施么,希望加强推动这些措施落到实处,肃清演艺票务风气。

@TANSHANS:演唱会票务乱象已经是常态了,自己抢朋友帮忙抢全都买不到,售空后咸鱼涌现出一批代拍,录信息人员,680的票录信息要两千多,代拍看台加500,内场加1000,去演唱会现场,问了问那个区域百分之八十都是加了价买到的,一场演唱会门票下来直呼看不起。之前不是专门针对黄牛票出台了措施么,要加强监管,推进举措落实到位。

三是,质疑主办方与票务、黄牛同流合污哄抬票价,占比22.3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团子挺白:我现在怀疑主办方和票务、黄牛同流合污哄抬票价,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渠道票在市面上流传。虽然说规定公开渠道售票比例不能低于85%,但是一场演唱会总共出售多少票也没有公开信息,谁知道主办方是不是为了利益主动把大部分门票通过二手平台倒手出去了。

@MVP-小飞侠:早就该严查举办方和售票平台了!说到底,黄牛是哪里来的票?那些提前拿到门票的是什么人?还有各种卖实名录入的,这要是没主办方内部人员暗箱操作谁信啊。

四是,认为要彻底整治票务乱象还需创新管理办法,占比13.4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大白大熊熊:之前出台强实名制之后,其实黄牛肆虐风气有所缓解了。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所谓的票务平台也掺和进来了,还有那些新兴代拍黄牛也嚣张得很,希望相关部门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方式,别让票务治理存在灰色地带。

@爱你蓝色海洋的传说:国家确实有整治黄牛的决心,也出台了相关措施,成效也明显可见,但是现在票务“黄牛”又开始抬头,说明有些人正在钻制度空隙,牟取暴利。新现象对应新办法,希望继续完善相应法规,把乱象彻底消除。

三、舆情关注

2023年以来,文娱演出行业空前火爆,消费者观演热情高涨。然而,火热的演艺市场背后,“黄牛”炒卖高价票以及不合理的“柱子票”等票务乱象严重影响消费者观演体验,扰乱市场秩序。对此,2023年9月份,文旅部联合公安部联合推出强实名制、梯次退票机制等措施,并规定演出举办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以加强票务管理。种种举措有力遏制了黄牛倒票乱象,对肃清演艺市场风气有重要作用。近日,有媒体曝光,“黄牛”虽倒,一批自称“票务”的账号却在网络上涌现,他们不仅可以提前售票,而且能够无视购买名额限制,甚至可以提前选座。报道迅速引发网友热议,话题“演唱会门票秒没票务那儿大把”热度不断攀升。

演唱会门票开售,官方渠道“秒没”,市场上却有大量闲置票溢价出售。这些票,一部分是来自主办方或官方票务平台的“渠道票”,通常以邀请函的形式流通,且都是纸质票,无法实名认证。一部分来自销售二手票的平台与工作室,他们整合主办方、票务公司以及个人闲置票源,再通过二手平台销售。而社交平台上自称“票务”者,一般是票务工作室工作人员或职业票务代理人,他们从二手票平台拿票,通过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倒卖出售。销售渠道受限,为获取更多客源,这些“票务”广招票务代理,以推销模式层级销售。“强实名”制度出台后,“代拍”业务兴起,“黄牛”们在社交媒体持续招募“抢手”,组团冲入官方平台抢票,这些所谓“票务”也参与其中。可见,市面上的所谓“票务”鱼龙混杂,并非单纯指官方指定票务平台,他们以“官方渠道售票”为名,行的确是“高价倒卖门票”之实,本质上已经与黄牛无异。

面对层出不穷的票务乱象,有网友发问:“强实名制等措施难道没有效用?”应该看到,强实名制要求人、证、脸三合一,购票时要实名认证,入场时核验身份证与人脸,的确对打击捂票、囤票、炒票等违法违规行为有遏制效果。如今票务乱象再现抬头之势,一是因为主办方、官方票务代理机构或与“票务”内外勾结,大幅降低公开售票比例,以致官方渠道“秒没”,“票务”手中余票充足。二是,不少演唱会只在购票时强制实名,入场时往往核验手续失位,给门票倒卖提供了可操作空间。三是,部分“黄牛”“票务”采取违法技术手段代抢票,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如今,“天价票”“抢票难”等问题已经对演艺市场造成恶劣影响,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要肃清票务市场风气,遏制票务乱象,需多方出击,形成合力。有“强实名制”“票务信息实时传输”等有力举措在前,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已有措施落实、落地,加强票务监管,严格落实购票、验票实名制,缩小门票倒卖的空间;同时,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手段,对“代拍”等新兴违规现象出台相应遏制措施,消除票务管理的灰色地带。主办方要完善售票机制,及时公开票务信息,对官方售票以及渠道赠票等信息做到公开透明,还要选取具备合法资质的票务平台,引导消费者从合法渠道、以合理价格购票,更要按照《通知》要求落实强实名制,避免给门票倒卖提供可乘之机。各大社交平台要加强内容监管,畅通举报渠道,对不具备官方资质的“票务”账号及时取缔、封号,为清朗演艺市场风气贡献力量。消费者也应自觉抵制“黄牛票”,主动举报加价行为,积极维权,明白消费。

责编:武玥

相关阅读:快手业务

相关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百茶志:茶友聚集地

  • 反馈建议:麻烦到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百茶志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