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从《大观茶论》中,看宋代的“点茶”

[复制链接]
查看: 83|回复: 0
发表于 2023-2-14 15: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茶:皇帝都好茶事,为此出了茶书!

茶,兴于唐,盛于宋。宋时,下至百姓,上至达官贵人、宫廷都喜爱饮茶。有名的“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就好茶,为此还整理了《大观茶论》,记录了宋代的茶事、茶器。

与唐代的煮茶不同的是,饮茶到了宋代,茶友们不再简单地煮茶饮茶,而是将发展成了一件趣事——点茶,一些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子弟聚在一起斗茶(茶品、茶令、茶百戏)。

茶品,名茶都有自己的产地,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屑山叶,五崇柞之罗汉上水桑牙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又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叶”,名茶都有自己的产地,但是宋徽宗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茶最重要的在于工艺,原料产地是“虚名”。

宋代点茶法:七汤点茶,过程复杂

第一道汤,用于调膏。需要先将水煮沸,煎茶的水要求“清轻甘洁”,随后将罗碾碾碎的茶末置入茶盏中,再加入沸水,用筅不断地旋转击拂茶汤——这叫调膏。

调膏完成后,沿盏壁将水注入碗中,继续用筅不断搅动茶膏,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一直到“星皎月,灿然而生”即可停止。

第二道汤沿“茶面”倾注入盏中,沿着茶盏一周注水,随后急注水急速提壶停止倒水,做到“茶面不动”,再继续用力击拂茶汤,“色泽惭开,珠玑磊落”即可停止。

第三道汤,汤水要多,继续击拂,“同环旋复,表里洞彻”,一直到“粟文蟹眼,泛结杂起”就可以停下动作啦!

第四道汤,汤水少放,用筅击拂的力度要轻且不宜过快,同时弧度要宽,到第四道汤时,茶叶的“清真华彩”已经被激发出来,“云雾渐生”。

第五道汤,注水可以少放,不受约束,击拂讲究“轻匀而透达”,轻盈、均匀、透彻,如果有没有击发出来的茶膏要用筅用力击发出来,如果已经击发出来的茶膏则需要收敛起来,一直到“结浚霭,结凝雪”就可以结束了!

第六道汤,观察茶汤呈现出的立作状态,放入小量的水,在“乳点勃结”的地方用缓慢的击拂速度拂动茶面。

第七道汤,注水的目的是“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注水,继续击拂茶汤,最后“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前后过程需要注入7次汤水,过程复杂。

茶器:宋徽宗点评茶瓶、茶筅、茶盏、茶构

好茶事的宋徽宗对茶器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容易有黑屑。

罗,既茶筛,“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到了宋代,更加讲究茶末的粗细,筛出来的茶似细面粉为佳。

茶盏,青黑色茶盏最好,有兔毫斑的茶盏最为上等。为什么是黑盏,宋代点茶做出的茶汤多为白汤,黑盏能够衬托茶汤。盏底“深而微宽”,深是为了“取乳”(乳:白色汤花),“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

茶筅,形似扫帚,以老竹制成,类似现在的打蛋器。茶筅的上半部分需要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用起来才会方便。茶筅的束要如“剑瘠之状”。

瓶,既茶瓶,用金、银材质最好!瓶嘴也有讲究,“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

构,用于量沸水用的水勺。一般舀水需要舀一勺水即可,不可多也不可少!

图源网络,侵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百茶志:茶友聚集地

  • 反馈建议:麻烦到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百茶志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17 )